-
马鞍山和县绿色建材产业园迎来首个百万吨级固废利用项目
本年度,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马鞍山市和县成功实现招商引资的一项重要突破。该县绿色建材产业园成功引入并正式启动了区域首个百万吨级钛石膏资源化利用项目,标志着当地在工业固废规模化、高值化利用领域取得了关键性进展,为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打下坚实基础。这一绿色项目的落地,不仅展示了当地优越的营商环境和产业配套能力,更是对区域环保产业发展战略的积极践行。 一、项目定位与核心价值阐释 此次开工建设的项目,投资总额超过亿元,其首要战略定位是打造一个集环保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标杆工程。项目专注于钛石膏这一工业副产物的深度资源化利用,将其作为核心原料,引入具有国内前沿水平的生产工艺技术。通过与知名高校建立的技术研发合作关系,项目采用了经过实践验证的新型干法工艺路线,其核心目标在于最大化地实现一般工业固废的循环再生,变废为宝,完全契合国家关于建设“无废城市”、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项目计划于年内完成建设并投入生产运行。 二、核心技术优势解析 该项目所依托的核心生产工艺技术,是其实现环保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关键保障。项目主导的技术路径——新型干法工艺,经过持续研发优化,在行业内被公认为是处理钛石膏这类大宗工业副产品的较优解决方案之一。该技术体系具有能源利用效率较高、水资源消耗较低、生产过程粉尘控制能力较强的综合优势。技术细节的改进,确保了将原本难以有效利用或需要堆填处理的钛石膏转变为符合市场标准的绿色建材制品原料,其生产流程设计及最终产出的产品质量相关参数,均处于国内同类型项目的先进梯队,有效破解了相关行业固废处置和资源循环的共性难题。 三、综合效益多元展现 该项目的实施预期将带来显著的多元化效益:在经济效益层面,项目达产后,有望形成显著的区域产值贡献,预计年产值可达相当规模,并在运营期内为地方财政创造稳定税收。这将成为当地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社会效益层面,项目直接及间接创造就业岗位,缓解周边社区就业压力;同时,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将带动建材、物流等相关配套产业协同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效益集中在环境保护领域:项目建成后,预期年消纳处理钛石膏固体废弃物量达到百万吨级,这将极大减轻原有固废堆存对土地资源的长久占用压力,显著削减潜在的环境风险,特别是在控制渗滤液污染扩散和抑制粉尘污染方面作用突出。相较于传统建材原料开采,其资源节约和环境负荷降低的贡献更为突出。 四、对区域产业升级与园区发展的战略意义 作为和县绿色建材产业园规划中第一批实现开工建设的关键项目,此百万吨钛石膏资源化利用项目的落地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项目的成功推进,不仅仅是一个单一项目的建设,更是对园区整体发展方向——即构建以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为内核的绿色建材产业集群——提供的强大驱动力和先导性示范。它在产业技术路径上的实践,为后续引入相关链条项目设立了技术、环保和经济可行性的参照基准,加速园区产业链条的聚合与完善。这极大地提升了该产业园在区域及更广范围内承接优质产业资源的能力与吸引力。项目的建设与发展,被视为地方推进产业结构向高技术、低排放方向转型的重要一步,也是当地深入探索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模式的有力尝试,其建设运营经验将为同类地区提供有益参考。
2025-08-14
-
马鞍山濮塘现代电商产业园项目启动 打造长三角商贸枢纽
为加速区域产业升级与资源整合,马鞍山市近期启动濮塘现代电子商务产业园招商引资项目。该项目定位为鼓励类股权投资,计划以独资形式投入4830万美元,建设集商业会展、物流仓储、数字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依托区位优势辐射长三角商贸网络,推动农产品与工业品供应链数字化转型。 一、项目规划与核心功能 项目总占地200亩,采用模块化设计构建五大功能区:商业区将引入品牌展销与跨境贸易服务;会展区承接行业峰会与产品推介;接待区配套商务洽谈与人才培训;养生区结合休闲度假需求提供生态办公环境;智能化仓库区配备自动化分拣系统。通过整合马鞍山及周边六市特色农产品、机械制造产品资源,形成线上交易、线下体验、云端数据协同的产业生态链。 二、区位优势与基础设施 濮塘休闲度假区地处南京都市圈与皖江城市带交汇点,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20公里,周边三条高速路网贯通。园区所在区域已获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政策支持,12个功能片区中已有8个完成道路管网建设,电力扩容与5G基站覆盖率达100%。马鞍山港作为长江内河重要港口,可为项目提供多式联运物流支持。 三、产业政策与投资价值 该项目列入省级重点招商引资清单,享受现代服务业税收减免政策。根据规划,建成后年交易额预计突破50亿元,带动就业超2000人。区域内现有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7家、工业制造企业83家,可快速形成供应链集群效应。投资方可优先参与配套商业用地开发,并获得长三角专项产业基金对接服务。 四、市场前景与战略意义 长三角地区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连续五年保持15%以上增速,马鞍山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23年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23%。项目建成后将填补区域大型数字化商贸综合体空白,与南京、合肥现有电商园区形成互补。专家分析指出,该项目对构建皖苏跨省产业链具有节点性作用,其“电商+文旅+仓储”模式具备可复制性。 目前项目已进入土地平整阶段,预计两年内完成主体建设。相关配套的冷链物流中心与数据中心同步规划中,未来可接入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
2025-08-14
-
庐江县郭河种业产业园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迎接首批入驻企业
庐江县郭河种业产业园迎来重大进展,通过精准招商引资,首批11家种业企业正式签约入驻该园区。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体现了庐江在推动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整合方面的战略布局,为打造国家级种业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一、产业园战略定位与规划背景得到强化。在前期规划中,庐江郭河种业产业园明确聚焦种业科研试验、新品种示范展示、种子生产加工及贮存交易四大核心功能,总规划面积达2500亩。一期工程现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建成种子科研基地1000亩,优化基础设施实现设施化、标准化和集约化运营。园区选址结合合芜蚌现代农业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形成协同发展格局,促进资源高效整合和技术成果转化。 二、政策支撑与制度创新为园区注入动力。2024年,合肥市出台专项文件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将现代种业列为社会资本投资重点领域之一,并配套科技创新扶持举措。这些政策框架不仅加速种业发展步伐,还吸引多元化投资,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链。园区依托政策优势,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入驻成本,进一步提升投资吸引力。 三、首批企业入驻体现产业集群效应。在签约企业中,涵盖种子研发、生产加工及市场运营等多个环节类型,反映产业上下游协同融合趋势。多家企业拥有自主研发实力,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推广方面具备领先能力,预计整合后将显著提升产业园的创新产出效率。入驻企业通过共享园区资源平台,有望优化种子贮存体系和技术转移能力,增强庐江在种业领域的综合竞争力。 四、预期效益与未来发展愿景持续明确。园区运营初期,预计通过集群效应带动就业岗位增长和技术人才集聚,助力当地农业产值提升。在规划框架下,园区将持续完善二期工程,扩展产业链覆盖范围,如引入数字农业技术应用中心等现代化设施。这一布局不仅服务于区域种业发展目标,更将推动合肥迈向国家级种业创新高地,辐射周边现代农业升级。 五、区域协同助力全国种业布局优化。郭河种业产业园发展案例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借鉴,通过政策与资本双向驱动,强化种业自主创新链。园区建设强调生态环保标准,采用低排放和高效率生产模式,确保可持续发展路径。长期看,庐江模式有望成为种业振兴样板,贡献于全国种业安全与粮食生产保障战略。
2025-08-14
-
马鞍山运漕酒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成皖南特色产业新名片
在安徽省深入推进特色产业品牌化发展的背景下,马鞍山市运漕酒成功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重要文化载体。此次安徽省新增的8个地标产品覆盖白酒、茶叶、农产品等多个领域,标志着区域特色经济正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实现价值升级。 一、地理标志认证助力传统产业焕新 运漕酒作为马鞍山市含山县历史名产,其酿造技艺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地理标志保护不仅确认了其"以本地优质糯米、运漕河水系为原料,经传统固态发酵"的工艺独特性,更从法规层面规范了生产区域范围。类似案例在长三角地区已成趋势,如池州九华黄精、黄山大方茶等,均通过地标认证实现产业标准化。 二、品质基因构建核心竞争力 世界贸易组织将地理标志定义为"源于特定地域的品质凭证"。运漕酒特有的微甜口感与窖香风格,与含山县的气候湿度、微生物环境密切相关。专业检测显示,其酒体中酯类物质含量比普通白酒高出15%-20%,这一特征成为区别于其他产区米酒的科学依据。目前安徽省70个地标产品中,近六成具有百年以上传承史。 三、品牌溢价带动全链升级 获得地标保护后,运漕酒生产企业建立起从原料种植到酿造销售的全程追溯体系。数据显示,使用地标专用标志的企业产品溢价空间普遍提升30%以上。在含山县,围绕运漕酒形成的糯米种植、物流包装、文旅体验等配套产业,已创造超2000个就业岗位,间接拉动县域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 四、国际视野下的发展机遇 作为WTO框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地理标志认证已获欧盟、东南亚等多地互认。马鞍山市正依托运漕酒地标优势,探索"产品出海+文化输出"新模式。安徽省商务部门统计,地标产品出口额连续三年保持20%增速,其中酒类、茶叶等传统品类占出口总量的73%。 此次运漕酒等8个产品的入选,标志着安徽省在地标产业培育方面已形成"历史传承-品质认证-市场转化"的成熟路径。未来将通过建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加强跨境维权等措施,进一步释放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潜能。
2025-08-14
-
市高新产业前两月增速领跑 新材料与电子信息成增长引擎
市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与创新驱动,前两月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强劲发展态势。数据显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显著高于工业平均水平,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成为主要拉动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高新技术产业增速显著领先 前两月,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6%,较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快18.6个百分点。这一表现凸显出创新驱动战略的成效,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85.4亿元,同比增长9.0%,增速较去年同期提升5.1个百分点,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二、三大重点领域贡献突出 新材料产业、轻工纺织产业、电子信息和家用电器产业增长尤为亮眼。其中,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增长40.3%,轻工纺织产业增速达64.7%,电子信息和家用电器产业增长56.5%。这些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力量。 三、传统工业保持稳定增长 纺织服装、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三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增速为8.2%,虽低于高新技术产业,但仍保持稳健发展。这表明市在推动新兴产业的同时,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亦取得进展。 四、创新生态与政策支持双轮驱动 市通过完善创新平台建设、加大研发投入等措施,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有力支撑。招商引资重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吸引了多个重大项目落地,进一步夯实了产业基础。 五、未来展望与区域协同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市高新技术产业有望持续释放潜力。下一步,当地将聚焦产业链协同,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加速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5-08-14
-
江城山湖社区:认领微心愿点亮希望 汇聚爱心传递正能量
新年将至,江城山湖社区以“微心愿”认领活动为纽带,链接社会爱心资源,为辖区困难家庭实现迫切愿望,既让群众在寒冬中感受温暖关怀,又以公益实践优化社区治理生态,为区域招商引资营造和谐向善的社会环境。 一、基层治理的“微创新”:从“需求清单”到“心愿清单” “微心愿”认领活动是江城基层治理精准化服务的生动实践。近年来,随着社区治理精细化推进,单纯的物质帮扶已难以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需求。山湖社区通过前期走访摸排,深入残疾家庭、低收入家庭、大病患者家中及空巢老人居所,以“拉家常”“心愿卡”等形式,收集到涵盖学习辅助、生活物资、康复器械等多个领域的迫切需求,形成“微心愿”清单。这种从“政府配菜”到“群众点单”的转变,让帮扶更贴合实际需求,也让基层服务更具温度。 二、聚焦特殊群体:让“小愿望”承载“大期盼” 此次活动的“微心愿”均来自辖区内最需要关怀的群体。在这些家庭中,有的因残致贫,日常生活面临诸多不便;有的因大病返贫,医疗负担压得人喘不过气;有的空巢老人独自生活,渴望一份陪伴与温暖。对于他们而言,“微心愿”并非奢侈品,而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可能是一台帮助孩子学习的设备,一床抵御严寒的棉被,或是一个方便行动的助行器。这些看似微小的愿望,背后是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也是困难群众心中的“希望之光”。 三、爱心接力现场:每一份心愿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在活动现场,社区工作人员将认领的心愿物资逐一送到困难群众手中。一位独自带着女儿生活的单亲母亲,因身体疾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生活拮据却始终将女儿的教育放在首位。当收到一台崭新的学习设备时,她激动得眼眶湿润,反复说着“孩子回来肯定高兴坏了,谢谢你们记得我们”。另一位年过七旬的空巢老人,心愿是一床厚实的棉被,接过物资时,老人用布满皱纹的手抚摸着被面,轻声说“这下冬天睡觉暖和多了”。这些简单的话语和真挚的表情,正是“微心愿”活动最动人的注脚。 四、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多方联动”的帮扶格局 山湖社区的“微心愿”认领活动并非孤军奋战,而是整合了多方资源的爱心行动。活动启动后,辖区企业、社会组织及热心居民积极响应,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认领心愿。有的企业一次性认领多个心愿,为困难家庭送去生活必需品;有的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优势,为大病患者链接医疗资源;还有居民自发捐赠闲置物品,让爱心在邻里间传递。这种“社区搭台、社会唱戏、群众受益”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帮扶中政府单一投入的局限,形成了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公益生态。 五、从“圆梦”到“续航”:让温暖不止于一次活动 “微心愿”认领不是一次性的爱心秀,而是长效帮扶的开始。山湖社区建立了“心愿收集—动态更新—认领对接—跟踪回访”的全流程工作机制:通过社区网格员定期走访,及时更新困难群众需求;依托线上平台发布心愿清单,方便社会力量随时认领;心愿达成后,社区工作人员会进行回访,了解物资使用情况及后续需求。此外,社区还计划将“微心愿”活动与常态化志愿服务相结合,针对空巢老人开展定期陪伴,为残疾家庭提供技能培训,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延伸,帮助困难群众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六、正能量的“涟漪效应”:小善举汇聚大温暖 “微心愿”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实现几个愿望。在江城,类似的公益行动正在多个社区开展,从为环卫工人送一杯热饮,到为困境儿童捐赠书籍,一个个微小的善举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温暖的涟漪。这些行动不仅让受助者感受到社会关怀,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着互助友爱的社区文化。有社会学研究表明,当个体感受到被关注、被需要时,会更积极地参与社会互动,这种积极的社会情绪传导,有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营造“人人关心公益、人人参与公益”的良好氛围。 七、爱心仍需接力:让更多“微心愿”照进现实 尽管此次活动为10个家庭实现了心愿,但山湖社区及周边区域仍有不少困难群众的需求亟待满足。有的孩子渴望一套课外读物,有的残疾人需要适配的辅助器具,有的困难家庭希望获得就业指导。社区呼吁更多社会爱心人士、企业和社会组织加入“微心愿”认领队伍,通过捐赠物资、提供服务、链接资源等方式,让更多“微心愿”从纸上走向现实。每一份爱心,无论大小,都能为困难群众点亮一盏希望的灯,为城市文明注入一股温暖的力量。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既要解决“大问题”,也要关注“小需求”。山湖社区的“微心愿”认领活动,正是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的生动体现。当一个个微小的愿望被满足,当一份份温暖在社区传递,不仅困难群众的生活多了一份保障,整个社会也因这些善意而更加和谐美好。让我们携手行动,让“微心愿”成为传递爱心的桥梁,让正能量在江城大地上持续涌动。
2025-08-14
-
三只松鼠无为综合产业园开工 打造百亿级健康食品生态城
在安徽省无为市招商引资取得重要突破的背景下,三只松鼠综合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4亿元,规划建设集研发、检测、生产、物流于一体的健康食品产业生态链,预计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超100亿元,带动就业近2万人。园区将重点投资1亿元建设高标准食品检测工厂,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流程质量管控服务。 一、园区规划与建设进展 产业园位于无为经济开发区,总建筑面积超50万平方米,相当于75个标准足球场规模。项目分两期推进:一期工程计划2018年竣工并投入运营,目前已有十余家配套企业完成签约入驻;整体项目预计2021年全面建成。园区特别预留扩展地块,为未来产业链延伸预留发展空间。 二、检测体系与技术创新 园区核心项目——2万平方米的食品检测工厂将配备800名专业技术人员,覆盖从原料入厂到成品出厂的全链条检测。区别于传统园区模式,三只松鼠创新采用"云品控平台",实时采集消费者反馈数据并同步至生产企业,实现质量管控的动态优化。 三、产业生态与就业带动 该产业园通过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从研发到销售的完整闭环。所有入驻企业均需通过园区统一的标准化检测体系,这种"共享检测"模式在休闲食品行业属首创。项目运营后,不仅可满足企业产能扩张需求,还将为无为市创造大量技术型岗位。 四、区域经济与行业影响 作为无为市重点引进的标杆项目,产业园将健康食品研发作为核心方向,计划建设国家级食品研发基地。其"检测前置+数据溯源"的双重保障机制,为行业树立了食品安全管控新标准,有望带动长三角区域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化发展。
2025-08-14
-
亳州召开全省农业产业化推进会 聚焦三产融合与品牌升级
为深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安徽省在亳州市召开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场会,重点部署农业产业链升级与招商引资工作。会议强调,要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强化品牌建设、促进三产融合等举措,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为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农业产业化是乡村振兴核心路径 会议指出,当前农业产业化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抓手。安徽省立足资源禀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传统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亳州市作为中医药和农产品加工重镇,近年来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引入深加工项目,初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为全省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二、聚焦五大重点环节实现突破 一是壮大龙头企业。支持骨干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提升竞争力,计划未来三年培育超百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搭建平台载体。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冷链物流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亳州市已建成多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三是强化品牌战略。重点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市场溢价能力。四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亳州花草茶、中药材文旅项目年产值突破百亿元。五是完善利益联结。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确保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三、多维度政策支持保障落地见效 在要素保障方面,安徽省将统筹财政资金优先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创新金融产品满足经营主体融资需求。考核机制上,把农业产业化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动态监测和奖惩制度。此外,加强技术人才培训,依托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四、亳州经验彰显示范效应 作为会议举办地,亳州市展示了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典型案例。其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生物科技企业,将本地药材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健康产品,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与会人员实地考察后认为,这种“特色资源+现代工业”的路径对全省具有推广价值。 此次会议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明确了方向,下一步各地将制定细化实施方案,重点在科技赋能、产销对接、政策协同等方面持续发力,力争早日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
2025-08-13
-
合肥高新区民营经济崛起:创新引擎驱动九成高新企业腾飞
在安徽省大力推进招商引资与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下,合肥高新区民营经济呈现爆发式增长。2016年数据显示,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超九成为民营企业,政策性金融支持覆盖九成以上小微民企,凸显民营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地位。 一、民营经济成为创新主力军 合肥高新区2016年新增民营高新技术企业3480家,占全区总量90%,其中98家民企设立院士工作站,占比达66%。以人工智能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一批民企突破关键技术,实现从技术追随者到全球产业链主导者的跨越。 二、金融创新破解融资难题 通过实施“降成本20条”及“税融通”等政策,合肥构建起覆盖128家机构的政策性担保体系,累计提供1195亿元低费率担保,平均费率仅1.2%。该举措使超90%受惠企业为民营及小微企业,有效缓解“融资难”问题。 三、产业升级释放增长动能 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全年贡献增加值7281亿元,增速达10.4%,占全区工业增加值70%。民间投资比重同步攀升至近七成,在智能语音、高端装备等领域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四、制度优化破除发展壁垒 针对政策落地中的“三门”障碍,合肥通过扩大税收减免、推行银行风险共担等机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这种制度性改革促使民营经济活力持续迸发,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2025-08-13
-
合肥庐阳区:原省级办公区将打造一平方公里特色商业街区
合肥庐阳区正以城市更新战略为引领推进商业格局优化,原省级办公区将规划建设一平方公里特色商业街区,该项目与七桂塘、城隍庙、淮河路等片区改造提升工程同步推进,结合四牌楼空中廊道、三十岗文旅区扩容等重点项目实施,通过空间重塑与招商引资,构建商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高品质城市发展新场景。 一、原省级办公区:历史空间的保护性开发与商业赋能 作为承载城市记忆的重要区域,原省级办公区拥有独特的建筑风貌与区位优势。庐阳区在规划中明确,将遵循“整体保护、合理利用”原则,避免大规模拆建,重点对现有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保留其历史肌理与文化元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高端商业、文化体验、创意设计等多元业态,打造集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区。该区域将依托临近城市核心商圈的地理优势,与周边商业体形成功能互补,成为展示合肥城市发展历程的新窗口。 二、四大“一平方公里”特色街区:构建差异化商业矩阵 庐阳区规划打造的四个“一平方公里”特色商业街区,将以差异化定位形成协同发展格局。其中,七桂塘片区聚焦业态优化与品质提升,通过引入文创工坊、艺术展演空间、特色轻食等业态,塑造兼具文化气息与时尚感的“文艺范”消费新地标;城隍庙片区改造将深度结合轨道交通建设,整合周边历史街巷资源,植入非遗展示、传统手工艺体验、地方特色餐饮等元素,建成彰显合肥传统文化的商旅文融合街区;淮河路片区将以步行街为核心,联动周边多条小街巷进行整体改造,优化商业布局与交通组织,引入潮流品牌、主题市集、夜间消费等业态,打造全省规模领先的时尚购物休闲中心;原省级办公区特色商业街区则将突出高端化、品质化定位,补充区域商业功能短板,形成“一核引领、四区联动”的商业发展格局。 三、四牌楼空中廊道:立体空间的功能融合创新 四牌楼片区空中廊道工程是庐阳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举措。该项目将打破传统地面交通局限,构建集人行过街、休闲购物、景观观赏于一体的“空中花园”。廊道设计将融入绿植景观、休憩设施与商业服务点位,连接片区内主要商业综合体与公共空间,实现步行系统的立体延伸。通过这一工程,既能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提升行人通行效率,又能创造全新的消费场景与城市景观,增强片区商业活力与空间趣味性。 四、三十岗片区:文旅融合助力区域发展升级 作为合肥近郊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三十岗片区将推进扩容与品质提升工程。该片区将依托现有生态资源与文化底蕴,整合田园景观、湿地资源、历史遗迹等要素,优化旅游设施与服务配套,发展生态观光、乡村体验、文化研学等业态。根据规划,下一步合淮路以西片区将进行整体规划,围绕“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思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业态升级,目标打造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拓展庐阳区文旅产业发展空间,提升区域旅游吸引力与竞争力。 五、规划实施的多重价值: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庐阳区系列商业与文旅项目的推进,对区域乃至合肥市发展具有多重意义。在商业层面,通过特色街区打造与空间优化,将提升区域商业能级与辐射能力,满足市民多元化消费需求;在文化层面,历史空间的保护性利用与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助于传承城市文脉,增强文化认同感;在城市更新层面,项目实施将推动老旧片区功能升级,改善城市面貌与人居环境;在经济层面,通过招商引资与业态创新,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这些举措共同助力庐阳区构建“商业繁荣、文化兴盛、生态优美”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为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2025-08-13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